
2025年9月12日,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》,将于2025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。相关条款明确规定,托育机构应当评估本单位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,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,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,并组织开展演练。


这一要求不仅是法律层面的硬性规定,更是保障婴幼儿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举措。作为托育机构,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,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。
一份完整的应急预案应当涵盖组织机构、风险评估、预防措施、应急响应、善后处理等关键环节。托育机构应首先成立应急指挥小组,明确各成员职责,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、高效协作。

风险评估是应急预案的基础。托育机构应定期对机构内环境、设施设备、食材采购等方面进行全面排查,识别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。特别是对于传染病疫情、食品安全事件、意外伤害等高发风险点,要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。
在预防措施方面,托育机构应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。例如,加强晨午检制度,密切关注婴幼儿健康状况;严格执行食材采购验收流程,确保食品安全;定期对园内设施进行安全检查,及时消除隐患。同时,应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,如口罩、消毒液、急救药品等,以应对突发情况。
应急响应流程的制定需要具体化、可操作。托育机构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,设计详细的处置流程。以传染病疫情为例,一旦发现疑似病例,应立即启动隔离措施,联系医疗机构,并按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。同时,要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排查和观察,对园内环境进行全面消毒。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》明确要求托育机构组织开展应急演练。通过演练,不仅可以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,还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,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沉着应对。
演练应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。可以结合托育机构的实际情况,设计不同场景的演练内容。例如,开展传染病防控演练,模拟发现疑似病例后的隔离、报告、消毒等流程;组织消防安全演练,提高工作人员的疏散引导能力和初期火灾扑救技能。
演练频率应根据托育机构的实际情况确定,建议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。演练后,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,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,不断完善应急预案。同时,要将演练情况记录存档,作为后续评估和改进的依据。
在信息化时代,托育机构可以借助智慧化手段提升应急管理水平。例如,利用智慧托育系统实现婴幼儿健康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,及时发现异常情况;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园内环境、设施设备进行远程监控,提前预警潜在风险。

京学智慧信息化体系为托育机构提供了全方位的应急管理支持,不仅可以实现对婴幼儿日常健康数据的记录和分析,还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启动应急响应流程,自动生成应急处置方案。系统还支持应急物资的智能化管理,实时监控物资库存情况,确保应急物资的充足储备。
此外,京学智慧信息化体系还具备强大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功能,可以对演练情况进行全程记录和评估,为应急预案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持。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,托育机构可以实现应急管理的精细化、智能化,大幅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。
突发事件的应对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配合。托育机构应建立健全家长沟通机制,在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过程中充分征求家长意见,及时向家长通报相关情况。

可以通过家长会、微信群、家托共育工具等多种形式,向家长宣传应急知识,提高家长的应急意识和能力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,要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,及时通报情况,安抚家长情绪,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。
同时,托育机构还可以联合家长开展应急演练,让家长了解应急处置流程,提高家庭与机构的协同应对能力。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,共同构建起保障婴幼儿安全的坚固防线。